一組研究人員發(fā)現了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實現免疫系統能夠對病原體做出反應的重要機制。研究指出,如果缺少這種調控,那么相關的介質就不會釋放,無法激活某些免疫
細胞的代謝過程。
這一發(fā)現公布在Cell雜志上。
人體上皮組織位于環(huán)境jie面中,代表了病原體的潛在通道。這些組織也自然地會被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的復雜群落定殖,這被稱為微生物組。在進化過程中,與這些微生物的永jiu性相互作用可能會導致形成強有力的信號通路,有助于保護人體。
由柏林大學附屬夏里特醫(yī)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Andreas Diefenbach博士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一直在分析微生物組在機體對有害病原體的免疫應答中的作用及其對信號通路的影響。
感染會觸發(fā)人體的免疫反應。 經典樹突狀細胞(cDC)在此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它們構成人體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攜帶一系列模式識別受體,能夠快速檢測出入侵的病原體。細胞的初始反應涉及細胞因子的釋放,信號
蛋白將免疫細胞吸引到感染部位。同時,這些細胞還利用吞噬作用吞噬和消化入侵的病原體,然后它們在細胞表面呈遞單個顆粒作為抗原。反過來,這導致T細胞的活化(形成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并導致靶向免疫反應。如果呈遞內源性抗原的cDCs觸發(fā)T細胞活化時,這會導致錯誤的不良免疫反應,并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xin研究中,研究小組發(fā)現,在無菌條件下(即在無菌小鼠中),cDCs不能觸發(fā)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當細胞處于“基礎狀態(tài)”(以沒有感染為特征)時,cDC必須接收信息,并且該信息必須來自微生物組。這些微生物組來源的信號可引發(fā)cDC,應對未來的病原體。
Diefenbach教授說:“我們想了解微生物組對cDC功能的持續(xù)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證明了,在其基礎狀態(tài)下,這些專業(yè)免疫細胞受到I型干擾素(IFN-I)的微生物組控制的不間斷信號傳遞。”干擾素是細胞因子,即已知在抗病毒活性中起作用的特殊信號分子。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IFN-I在基礎狀態(tài)中的作用了解甚少。在基礎狀態(tài)中未接受IFN-I信號傳導的cDC不能履行其作為人體一部分的生理功能——與病原體作斗爭。”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組控制著我們免疫系統的適應性。它通過使免疫系統處于“就緒”狀態(tài)來施加這種控制,從而加快其對病原體的反應。
研究人員的這一發(fā)現有助于開發(fā)新的治療方法。 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IFN-I產生增加引起的。
其他研究表明,微生物組會影響檢查點抑制劑在癌癥免疫治療中的有效性。Diefenbach教授說:“這些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例如,是否有可能改變微生物組的組成,減少IFN-1的利用率,從而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產生積極影響?或者有可能通過發(fā)揮作用來改善對癌癥免疫療法的反應,對潛在的IFN-I產生積極影響?” 研究人員小組現在計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這些問題。